【摘 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Barrett 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013 年 4 月—2014 年 12 月接收的 81 例 Barrett 食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 48 例) 与对照组 ( 33 例) 。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口服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颗粒; 对照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颗粒治疗。3 个月后复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残留 Barrett 食管,若有残留对患者再次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残留及复发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低于试验组,残留率、复发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结论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Barrett 食管不仅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同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 Barrett 食管;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治疗结果
Barrett 食管的病理表现为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在疾病的作用下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其中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即以 Barrett 食管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为预征[1]。食 管腺癌预后较差,生存率不高,Barrett 食管与食管腺癌发病率的上升密切相关。所以,对 Barrett 食管及早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起因上来看,目前主要认为 Barrett 食管由饮食习惯、药物影响或胃食管反流及遗传等因素引起,确切病因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显示,相对正常人群,腺癌患者 Barrett 食管发生率要超出 30 ~ 50 倍,其恶变的概率中以不典型增生患者更加多见。控制或消除 Barrett 食管,是降低食管腺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 Barrett 食管的治疗中,常见的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及内镜治疗等,前者只能对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手术治疗效果也并不够理想。近年来,氩离子凝固术作为一种内镜治疗方式,以其良好的疗效成为治疗 Barrett 食管的一种新型有效手段,被逐渐应用于Barrett 食管治疗中[3]。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Barrett 食管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013 年 4 月 —2014 年 12 月接收的 81 例 Barrett 食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 48 例) 与对照组 ( 33 例) 。试验组中男 32 例,女 16 例;年龄 21 ~ 84 岁,平均 ( 53. 6 ± 1. 4) 岁; Barrett 食管长度 1. 5~ 3. 75px,平均 ( 2. 7 ± 0. 5) cm; 患者就诊症状为反酸 ( 41例) 、胃 灼 热 ( 33 例) 、胸 骨 后 疼 痛 ( 30 例) 、腹 胀 ( 24例) 。对照 组 中 男 24 例,女 9 例; 年 龄 22 ~ 83 岁,平 均( 53. 1 ± 2. 8) 岁; Barrett 食管长度 1. 4 ~ 3. 100px,平均 ( 2. 8± 0. 3) cm; 患者就诊症状为反酸 ( 22 例) 、胃 灼 热 ( 18例) 、胸骨后疼痛 ( 17 例) 、腹胀 ( 13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Barrett 食管诊断标准参照 “Barrett 食管的诊治共识”[4]:在胃食管结合部这一基准下,内镜检查其上方表现出橘红色黏膜,且该黏膜呈舌形、环形和岛状,表面光滑,具有清晰的边界; 以 50px 的间隔从胃食管结合部开始向上取材活检,其取材活检的象限有 4 个,当发现异常黏膜时无论哪一处都必须夹取活检,若出现化生的柱状上皮且局部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即可诊断为 Barrett 食管。排除年龄 < 18 岁,食管伴有高度不典型增生或癌症,或食管过于狭窄等患者。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使内镜循腔进入患者病灶上方,将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经内镜钳道插入,沿内镜头端伸出导管至与病灶距离 0. 125px 左右,氩气流量、电凝功率分别为 2L/min、60W,电场强度、标准电凝指数分别为 5000V/m2、A60,以 1 ~ 3s /次的时间进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操作过程中对腔内烟雾随时抽吸,以使视野免于受到影响和导致胃肠胀气的发生。退镜前,检查病灶是否处理干净,同时认真检查病灶是否有黏膜下气肿、出血等情况。一切正常的话,吸气后退镜,结束治疗。术后嘱咐患者饮食低温流质 1d,半流质 3d,同时口服铝碳酸镁颗粒( 灵源药业,国药准字 H20103288) 、埃索美拉唑 ( 耐信,国药准字 J20080032) ; 铝碳酸镁颗粒 3 次/ d,1 ~ 2 袋/次,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孕妇慎用,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埃索美拉唑 2 次/ d,20mg /次,告知按需治疗的患者,在其症状特征改变时与医生联系; 连续治疗 3 个月。3 个月后复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残留 Barrett 食管,若有残留对患者再次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治疗后 3 个月及半年时随访,对患者行内镜复查并对患者实施病理组织活检。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口服铝碳酸镁颗粒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用法用量同观察组,连续治疗 3 个月。3 个月后复查,对于存在残留 Barrett 食管的患者继续治疗和观察。治疗后 3个月及半年时随访,对患者行内镜复查并对患者实施病理组织活检。Barrett 食管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及药物治疗和内镜随访均由同一位内镜医师进行;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疗效、内镜表现等进行观察比较。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 患者均于术后第 3、12 个月复查胃镜并进行活检。治愈: 内镜检查原病变区恢复正常,组织活检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 Barrett 食管残留: 内镜检查原病变区恢复正常,但组织活检发现原病变区存在岛状的柱状上皮; Barrett 食管复发: Barrett 食管消失后内镜下再次出现前述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1检验。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愈率低于试验组,残留率、复发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术中及术后胸骨后或剑突下轻微疼痛患者出现 7 例,采取半卧位及给予埃索美拉唑口服后缓解; 对照组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临床关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唯一公认的是Barrett食管,数据统计表明食管腺癌中 Barrett 食管因素占 80% 左右,对 Barrett 食管进行积极治疗是防止其癌变的重要手段[6]。在食管腺癌近年来逐年上升的形势下,医学界对于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的主要标志———Barrett 食管的关注越来越多。
在 Barrett 食管的治疗中内镜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其内镜治疗方式多样,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便是其中一。消除掉肠化生的柱状上皮,从而使其潜在的恶化倾向 [7] 种得以逆转,是 Barrett 食管治疗的主要目的。当 Barrett 黏膜在。血和破坏作用[10]。因肠化生在再生上皮中的发生概率较小,此形成深度 2 ~ 3mm 的热凝固变性,从而对有关组织起到止触的自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靶组织表面会被大范围灼烧,由气使靶组织表面直接接受到高频电能,整个治疗过程是非接疗带有非接触性,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可通过电离状态的氩。作为一种新型方法,该种凝固治 [9] 管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对 Barrett 黏膜有效低损毁并促使鳞状上皮再生,在 Barrett 食 。临床实践证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可 [8] 的发生概率很低人因肠化生在再生上皮中的发生概率较小,所以能够达到消除 Barrett 食管的目的。
在 Barrett 食管治疗中,较为常见也严重的并发症为穿孔。赣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拥有 Olympus GIF Q - [11] 和出血。赣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拥有 Olympus GIF Q -260Z 放大内镜及 CV - 260SL 电子处理器、CLV - 260SL NBI疝气冷光源系统、ERBE 工作站及 APC300 氩离子凝固器,氩气流量是散发的,治疗部位与氩气刀导管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距离,不会粘连病灶组织,使局部组织不会轻易被撕伤,从而较好地控制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12]。另外,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应用于 Barrett 食管治疗在凝固深度上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这也使其在治疗过程中较好地避免了穿孔并发症的发生。氩离子束在组织表面的导向是自动的,传到方式可 以 是 轴 向 也 可 以 是 侧 向,病变的每个部位都能达内镜下操作具有一定的 [13] 到。此外,Barrett 食管治疗在直视内镜下操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的侧向传导功能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治疗时的操作更加简便,在缩短治疗时间的同时减轻患者痛苦。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愈率低于试验组,残留率、复发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 且未发生出血、穿孔情况。表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Barrett 食管不仅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同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