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内镜下使用氩离子凝固术(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2 例确诊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并出血患者,使用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2 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出院,半年后 1 例肠出血复发,1 年后 3 例肠出血复发,复发患者重复使用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均成功止血,治疗中无肠穿孔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好。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术; 慢性放射性肠炎; 黏膜下注射; 肠出血; 临床疗效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损害,临床上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最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症状持续3 个月以上称为慢性放射性肠炎。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目前临床通常给予灌肠、激素、止血药及抗感染等治疗,部分病例止血效果不理想[1]。2010 年 6 月 至 2013 年 6 月,本研究使用氩离子凝固术(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 12 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 12 例患者选自 2010 年 6 月至2013 年 6 月于湖北省蕲春县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男 4 例,女 8 例; 年龄 32 ~ 72 岁,平均 56. 8 岁; 前列腺癌 4 例,宫颈癌 8 例; 病变累及直肠 8 例,累及乙状结肠 4 例。
1. 2 临床表现: ①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鲜血便,伴或不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 > 3 个月; ②结肠镜下表现有弥漫性肠出血、血管纹理模糊消失、黏膜质脆、糜烂、斑片状或钻孔样溃疡、黏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符合放射性肠炎内镜诊断[2]; ③结合病理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辅助检查排除癌症复发转移、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疾病。
1. 3 治疗方法: ①插镜至回肠末端 10 cm,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②活动性出血灶、重度黏膜糜烂( 部分病例呈豆腐渣样改变) 、浅表溃疡面、毛细血管扩张先行 APC 治疗: APC 探头伸出内镜头端 1. 5 cm,距离病灶 0. 2 ~ 0. 3 cm,以氩气流量1. 5 L /min、功率35 W、每 次 1 ~ 2 s 行 APC 治疗,治疗后病灶呈黄褐色; 轻度弥漫性肠黏膜糜烂合并出血、深基溃疡出血配合使用黏膜下注射治疗: 于病变黏膜及深基溃疡周围多点黏膜下注射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每次注 1. 0 ~ 1. 5 ml,点点间距 1. 5 ~ 2. 0 cm,注射后黏膜快速呈苍白色。 ③深基溃疡面出血用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喷洒治疗。④术后禁食 24 ~ 48 h,后逐步流质、半流食开放饮食,同时给予抗感染、止血、营养肠黏膜等治疗。
2 结果
11 例( 91. 7% ) 经 1 次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成功止血,1 例第一次治疗后未彻底止血,2 d 后第二次治疗成功止血; 半年后 1 例( 8. 3% ) 肠出血复发,1年后 3 例( 25. 0% ) 肠出血复发,复发患者重复使用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均成功止血; 治疗中无肠穿孔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盆腔、腹 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 2. 5% ~ 15. 0% 患者可有显著结直肠症状,其中肠出血是最为主要的临床症状,通常放疗后数月或数年发病。其发病机制为: 肠壁血管受放射线照射后,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肿胀、增生、纤维样变性,引起闭塞性动脉炎和静脉内膜炎,从而血管出现闭塞、硬化、狭窄或扩张,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病变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坏死脱落,引起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
慢性放射性肠炎出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助于病变肠黏膜修复。快停止,同时可导致糜烂肠黏膜表面缺血坏死脱落,有治疗,黏膜注射治疗后肠黏膜血管剧烈收缩,出血可较于轻度弥漫性肠黏膜糜烂合并出血及深基溃疡出血的; 黏膜下注射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适用 [2] 风险极小用的深度一般为 3 ~ 4 mm,所以治疗时发生肠穿孔的黏膜结痂脱落,有利于肠黏膜再生修复; 同时 APC 作 织。APC 治疗后活动性出血灶快速凝固止血,糜烂肠燥及干燥后所产生的组织固缩,而不会炭化或气化组面引起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仅限于组织失活、凝固、干离子,这种氩气离子可连续引导高频电流到达组织表术,治疗时,氩气在高频高压电的作用下被电离成氩气镜下止血治疗。APC 是一种新型非接触性电凝固技于术,治疗时,氩气在高频高压电的作用下被电离成氩气离子,这种氩气离子可连续引导高频电流到达组织表面引起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仅限于组织失活、凝固、干燥及干燥后所产生的组织固缩,而不会炭化或气化组织。APC 治疗后活动性出血灶快速凝固止血,糜烂肠黏膜结痂脱落,有利于肠黏膜再生修复; 同时 APC 作用的深度一般为 3 ~ 4 mm,所以治疗时发生肠穿孔的风险极小;黏膜下注射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适用于轻度弥漫性肠黏膜糜烂合并出血及深基溃疡出血的治疗,黏膜注射治疗后肠黏膜血管剧烈收缩,出血可较快停止,同时可导致糜烂肠黏膜表面缺血坏死脱落,有助于病变肠黏膜修复。
本研究 12 例经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后均成功止血,91. 7% 患者经 1 次治疗即成功止血,显示了良好的 止 血 效 果; 半 年 后 8. 3% 肠 出 血 复 发,1 年 后25. 0% 肠出血复发,说明慢性放射性肠炎出血容易复发,难以根治,但复发患者重复使用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仍有良好止血效果; 本组 12 例治疗过程中无肠穿孔并发症发生。
可以看出,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 0. 001% 肾上腺素盐水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操作安全简便,止血效果迅速可靠,对于重度肠黏膜糜烂、浅表溃疡、毛细血管扩张合并肠出血尤为适用; 对于深基溃疡出血,应慎用 APC 治疗,以防肠穿孔发生。但本研究患者例数少,未进行对照研究,所以 APC 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慢性放射性结直肠炎出血的临床疗效,有待临床更多病例积累观察。